1. 序章

 

 

  元,大德十一年正月,帝崩。

  帝未立儲嗣,第一皇后攝政,違宗法,謀立安西王阿難答。中書左相密傳帝侄海山、壽山兄弟,迎南北兩方入京。得悉,北封海山歸路。

  二月,壽山自懷州赴大都。

  三月,禁於宮,誅安西王,壽山北奔上都,擁其兄海山為帝。

  海山登極,顧兄弟情義,立壽山為皇太子,立「兄終弟及、叔侄相傳」之誓。壽山平安西王亂時,受兵刃之傷,曾為一貴胄子弟所助。皇太子返大都覓之,乃太祖帳下名將木華黎直系後裔,方九歲,自幼領學漢儒孝悌忠義,膽識過人,遂收麾下。

  翌年改元至大。木華黎支系世代身侍帝側,至大二年,少年襲怯薛長之位,為四大宿衛軍統領之一。皇太子領其入宮,獻於天子,囑忠君之道。

  以御弟為儲,諸王多有不滿,然天子一意孤行。皇太子潛邸養能,海山、壽山之母答己太后亦擅權,時朝中勢力三分,各派互敵。至大四年春,天子龍體染病,崩於大都,由是皇太子嗣位,上尊海山廟號武宗,阻斷紛爭。翌年,改元皇慶,二年又改延祐。

  新帝為四大怯薛長所助,權固勢堅,多行漢法仁政,福澤蒼生,惟有一事為詬。武宗所言叔侄相傳,約定壽山傳位海山之子和世瓎,未料天子食言,驅其侄和世瓎出大都,改封周王。

  延祐三年,周王雲南謀叛,未成。天子悉,欲親征鎮之,少年怯薛長勸云:血肉之情,已因破誓而末;血肉之驅,無謂再為泥蝕。天子頷首,放和世瓎避走,只廢其王封。

  四年,立次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。

  時少年怯薛長年十八,名拜住。

東醉散人

發表評論

評論

Top